用户运营的哲学原理:长期主义、数字人与生态系统

51次阅读
没有评论

共计 3070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用户运营的哲学原理:长期主义、数字人与生态系统

凌晨三点,某电商总监第17次删掉运营方案——预算追加到300万,复购率却从28%暴跌至6.2%。 

这不是个案,各位运营老人都熟悉这个怪圈——「投流-流失-再投流」,每获取1个新用户的成本,已是维系老用户的7倍。当我们还在争论用户运营是买线索还是做活动时,拼多多已用「砍一刀」裂变出8亿用户,京东Plus会员年均消费额超出普通用户10倍。

通过分析这些案例,本文将揭示用户运营的真相:

1.长期主义价值观与抓住风口之间没有悖论:阿里/苹果如何做到既坚守核心价值,又抓住AI风口红利? 

2.数字化方法论要避免工具人陷阱:为什么烧钱投流反而加速用户逃离? 

3.用户生态建设的系统化世界观: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用户价值网络? 

如果用户运营只是发券、拉群、做活动,那么你正在亲手埋葬企业的未来。这些任务都只是用户运营的一部分,是表象之一,但无法解释用户运营的本质。那么它的根本特征究竟是什么呢?如果我们从世界观、方法论和价值观驱动三方面分析,对用户运营工作的理解瞬间拨云见日、豁然开朗。 

一、长期主义价值观驱动的工作 

长短相较,长期主义兴起之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种短期主义。我们可以从市场态势、用户地位来分析这两种价值观,从而理解长期主义的来龙去脉。 短期主义盛行于产能稀缺的卖方霸权市场。消费者(用户)处于一种被动的消费饥渴之中,此时流行的消费者心理学是“使用与满足理论”,消费者行为被一种简单的“刺激-反应”模式解读。从营销的角度,我们可以看到重投放与高增长之间的显著正相关联系。回顾这段广告史,1995年央视标王秦池酒6666万天价广告费带来9.8亿销售额的ROI神话,一度成为短期主义的巅峰案例。这是一个砸钱立马见效的时代。然而,随着产能过剩、人口老化,用户(消费者)的地位发生反转。客户是上帝,也就是用户中心主义自然流行起来。这意味着,从稀缺角度而言,人(用户、消费者)成为最珍贵的资源。攻守之势异也,买方市场一旦形成,短期主义的营销刺激会在让人麻木的狂轰乱炸之后自己失效,长期主义自然诞生了。全生命周期的用户价值替代了一锤子买卖,碎片化代入式的用户种草超越了集中轰炸式的广告宣传。亚马逊的Prime会员体系此时展现出长期主义的威力:会员年均消费额是非会员的4.6倍,本质是通过提升长期主义的用户体验,构建竞争壁垒。 

长期主义就一定是慢工细活,不能抓住风口吗?

当然不是。在总体平衡的生态系统里,顺势而为也是合情合理的。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,本质上是战略定力与战术敏捷的辩证统一。如同冲浪,在稳定重心与捕捉浪峰间取得平衡,企业也需在长期主义价值坚守与抓住机遇之间建立平衡。例如,当云计算、AI初露锋芒时,阿里并未坚守传统电商而放弃风口,自2009年起就前瞻性地布局云计算,成为行业的领头羊。这一战略不仅源于对未来的数据处理需求的预见,更体现了阿里在长期主义指导下的坚定决心。如今,阿里云已成为亚洲第一的云计算公司,并在全球公有云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。近年来,阿里进一步抓住AI风口,2025年,阿里与苹果的合作将通义大模型深度集成到国行iPhone中,标志着其在AI应用领域的进一步突破。 

二、数字化是用户运营的核心方法论 

为什么要重视数字化?这离不开人与产品的关系分析。其底层逻辑需要回归到人与产品的本质关系—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用户已不再是单向被动接收服务的客体,而是参与价值创造的主体。 数字化的核心是在线上的虚拟世界里为用户创造数字人分身。用户的ID和他本人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完美交互;用户积分规则成为数字世界里的社会分层制度;用户增长活动成为线上势力范围瓜分的圈地运动;用户内容生产和裂变复购则是数字化劳动的成果。与传统线下劳动相比,用户运营强调情感参与劳动,要营造家人感的社群关系。 当然,这种方法论是为长期主义价值观服务的,以下具体工作要特别重视: 

1.ID体系的长期稳定:用户ID不仅是身份标识,更是行为轨迹、偏好特征、社交关系的聚合体。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,企业在虚拟世界完整复刻用户的数字人格。这种数字分身的构建,本质上是通过数据建模将用户从物理个体转化为可计算、可预测、可运营的数字实体。

2.激励规则的抗通胀能力:积分等级通过消费频次、内容贡献度、社群活跃度等多维度指标,重新定义用户的虚拟身份价值。会员制度需要综合考虑:年消费额、复购率、推荐转化率等数据指标综合计算形成的等级体系,既驱动用户持续投入,又形成金字塔式的社群结构,顶端用户享有专属权益,底层用户为升级持续付出数字劳动。避免因过度发放导致价值稀释:用户通过简单签到就能获取大量积分,最终积分商城失去吸引力。需要设计复合积分规则,并设置积分有效期,重新激活了体系活力。这印证了数字激励必须遵循”稀缺性创造价值”的经济学原理。

3.数字劳动的合理分配以及社区情感氛围的积极稳定:这也是用户运营的日常核心工作。例如,拼多多的社交裂变,通过”砍一刀”,将用户社交关系链转化为流量获取渠道。用户成为流量节点,在微信群、朋友圈等场景中自发完成数字领地的拓展。这种机制下,用户既是平台服务的享用者,又是数字生产资料(社交关系)的提供者,形成”用户即渠道”的新型生产关系。值得注意的是,数字劳动与传统劳动存在本质差异。当用户在直播间撰写好评、在社区生产UGC内容、通过社交裂变完成商品推广时,其劳动产出不仅是具体的服务或商品,更是情感价值的持续输出。

然而,数字化要避免过度追求工具理性。当企业过度追求GMV转化率、用户停留时长、分享率等量化指标时,可能导致三个层面的价值扭曲:在用户层面,情感连接被简化为数据标签;在运营层面,创意策划沦为A/B测试的数据游戏;在战略层面,长期价值让位于短期KPI。某平台算法推荐引发的信息茧房,正是工具理性压倒人文价值的警示。真正的数字化运营应当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。这种”数字为体,人文为魂”的运营哲学,或许才是数字化时代用户运营的理想追求。 

 三、基于用户生态构建的系统化世界观 

这种生态贯穿用户的全生命周期,从产品到服务,从初始业务到第二增长曲线,最终形成自生长的价值网络,实现持续转化与增值。微信和苹果的实践,完美演绎了这种生态构建的三重境界——从单点突破到多维连接,最终形成自生长的价值网络。微信的生态构建始于即时通讯的需求。当月活用户突破3亿时,其战略重心开始转向“连接一切”:朋友圈激活社交资产货币化,公众号构建内容生态,小程序打通线上线下场景,微信支付完成商业闭环。微信生态年交易规模已突破10万亿,其成功密码在于将社交关系的网络效应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裂变效应。苹果借助系统整合重塑数字生活。苹果的生态构建则采用了“硬件+软件+服务”三位一体的模式:硬件(iPhone)、服务(Apple TV+)、支付(Apple Pay)的三角架构,使其近十年市值增长12倍。微信生于数字世界的连接焦虑,苹果成于人文科技的融合渴望。 

然而,这种系统化世界观在落地时需要警惕陷阱: 

1.生态边界模糊化导致的战略泛华:如某互联网大厂同时进军社区团购、在线教育、金融科技,导致资源分散,难以聚焦核心业务。 

2.技术路径依赖造成的生态板结:如某手机厂商过度依赖安卓系统,导致创新停滞,难以突破技术瓶颈。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?需要在价值观层面保持科技向善的定力,方法论层面维持开放创新的活力,世界观层面培育预见未来的眼力。 

用户运营的本质是长期主义价值观、数字化方法论和系统化世界观的有机结合。唯有如此,企业才能穿透发券、拉群、做活动的表象,抓住用户运营的本质。

正文完
 0
山风
版权声明:本站原创文章,由 山风 于2025-03-02发表,共计3070字。
转载说明: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-4.0协议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评论(没有评论)